任何先进技术的价值,最终都需要通过实际应用的效果来检验。对于动辄投资数百万的隧道智能化改造项目而言,业主单位最关心的莫过于:这套基于雷达应用的智能照明调光系统到底能省多少钱?安全能提升多少?投资多久能回本?本文将通过一个详实的综合案例,为您算清这笔“经济账”和“安全账”。
案例背景:某南方山区高速公路长隧道
技术方案选型:为什么选择雷达应用为核心的智能调光?
项目组对视频、地磁、雷达等多种技术进行了比选:
视频方案: 受光线、雾气影响大,夜间效果差,且涉及隐私问题,分析计算量大。
地磁方案: 只能检测车辆存在和大致速度,精度有限,且需埋设线圈,施工对交通影响大。
雷达方案: 全天候工作、测速精准、隐私友好、安装便捷(侧装或顶装) 的优势突出,最终被选为核心车流感知手段。
系统实施方案:
感知层: 在隧道入口外300米、入口内、隧道中部和出口处,共布设12台24GHz或77GHz连续波调频雷达,实现对车流进入、内部行驶和驶出全过程的无缝跟踪监测。
网络层: 采用工业级以太网+PLC混合组网,确保数据传输的实时性和可靠性。
执行层: 将原有钠灯全部更换为高光效、可无极调光(0-100%)的LED灯具。
控制层: 部署智能照明控制平台,内置融合雷达数据的调光算法模型,可设置多种照明情景模式。
实战效果对比分析(改造后 vs 改造前):
节能效益(量化数据):
安全效益(定性+定量):
消除适应盲区: 入口段亮度根据洞外亮度和车辆速度实现平滑渐变,驾驶员问卷调查显示,95% 的驾驶员认为入洞视觉舒适度大幅提升。
应急响应: 试运行期间,系统曾两次因雷达检测到前方车辆异常低速(疑似故障车),自动触发后方区域高亮警示,避免了潜在追尾风险。
** uniformity(均匀度)提升:** LED+智能调光保证了路面亮度和均匀度的稳定达标,提升了整体视觉环境。
运维效益:
投资回报率(ROI)分析:
项目总投资: 灯具更换、雷达采购、系统集成、施工等总计投入约350万元。
年直接收益: 电费节省70万元 + 维护费节省15万元 = 85万元/年。
简单投资回收期: 350万元 / 85万元/年 ≈ 4.1年。
考虑因素: 实际回收期可能更短,因为未计算因安全提升可能减少的事故所带来的间接社会经济效益,以及LED灯具残值等。
结论与启示
“青云山隧道”的案例雄辩地证明,采用以雷达应用为核心的智能照明调光系统,并非只是一项“面子工程”或“概念炒作”,而是一项实实在在能够带来巨大经济回报和安全效益的优质投资。通常在4-5年内即可收回全部投资,之后每年产生的节能收益将直接转化为利润。对于全国数以万计亟待节能改造的隧道而言,该技术方案具有极高的推广价值和示范意义。在“双碳”目标背景下,这种绿色、智能的隧道建设与改造模式,必将成为未来的主流选择。
有项目需要报价相关问题需要咨询请联系李经理:18930695342